1979年的中國農村
窮則思變,!怎么變,?改革!
安徽農村有改革的傳統(tǒng),,安徽農民最具改革的精神,。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安徽在全省范圍內搞過責任田,。責任田對于調動農民積極性,,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克服一時的經濟困難,,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干部群眾普遍稱贊責任田是“救命田”。但由于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對階級斗爭形勢做了錯誤的估計,,突出強調反對“單干風”,、“一片黑暗風”,致使責任田這一改革遭到無情地扼殺,。
安徽農民不怕挫折,。一遇時機,,還要改革。
這次新的改革,,是從安徽肥西和鳳陽兩地悄悄搞起來的,。
肥西最先搞起來的是包產到戶。所謂包產到戶,,就是將集體的土地分別承包到農戶,,變集體統(tǒng)一組織勞動和集中管理,為由農戶分別承擔不同地塊的勞動和管理,。但是,,整個生產的經濟核算和收益分配仍然由集體組織統(tǒng)一進行。搞包產到戶的起因是,,1978年秋,,肥西遇到百日不雨的干旱,河水斷流,,塘庫干涸,,土地龜裂,秋種十分困難,。中共安徽省委根據這一嚴重災情,,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號召社員多種“保命麥”,,并宣布可以借一部分土地給社員種麥,。當時,肥西山南地區(qū)的旱災特別嚴重,,集體的秋種速度十分緩慢,,麥子種不下去。情急之下,,肥西縣山南區(qū)柿樹公社997人的黃花大隊,,以抗旱、“借地度荒”為名,,于1978年9月18日,,將997畝小麥和49畝油菜的種植任務,分別落實到各個承包戶主名下,。在黃花大隊承包到戶的同時,,山南公社館西大隊小井莊生產隊也把全隊的153畝田地悄悄地全部包到農戶頭上。黃花大隊和小井莊生產隊的做法,,很快收到成效,。田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大家各顯身手,地干了,,牛耕不動,,社員們就日夜用鐵鍬挖,用榔頭打,,跑幾里路挑水點種小麥,;缺勞動力的人家,就請親戚朋友相助,。結果是秋種的進度很快,,質量很好。據統(tǒng)計,,山南區(qū)在較短的時間內共種植小麥8萬畝,,大麥2萬畝,油菜4萬7千畝,,超過正常年景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的種植面積2倍之多,。
老天不負有心人,包產到戶結碩果,。1979年,,肥西縣山南區(qū)獲得空前大豐收,僅夏季小麥總產量就達3000萬斤,,比1978年午收增產了兩倍,,上繳國家1980萬斤,僅午季就超額完成全年定購任務(任務為1870萬斤),。而沒有包產到戶前,,該區(qū)每年午季只上繳國家100萬斤左右小麥。1979年全縣全年糧食產量比1978年增長13.6%,,向國家凈貢獻糧食是1978年的3倍。這一年,,肥西縣向國家貢獻糧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被國家商業(yè)部評為售糧百家先進縣和百名油脂銷售大縣,榮獲金質獎杯,。
相關報道:
相關新聞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