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罕見的旱災,,大部分地區(qū)10個多月沒有下過透雨,,許多河水斷流,,水庫干涸,。旱情造成全省受災農田6000萬畝,,400萬人缺乏生活用水。入秋以后,,旱情更趨嚴重,,田地干裂,禾苗枯黃,,秋種無法進行,,干部群眾憂心如焚。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共安徽省委于9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萬里在會上說:“我們不能眼看著農村大片土地撂荒,,那樣明年的生活會更困難,。與其拋荒,倒不如讓農民個人耕種,,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潛力,,盡量多種‘保命麥’度過災荒?!笔∥谏钊牖鶎诱{查研究后當即做出決定:凡是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都可以借給社員種麥子和油菜,并鼓勵社員在不影響水土保持的前提下,,開荒多種,,誰種誰收,國家不征公糧,,不派統(tǒng)購任務,。這一重大的政策性規(guī)定,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自救的積極性,,不少地方由借地轉為包地,,把全部小麥、油菜包到戶去種,,而且引發(fā)了“包產到戶”,。
1978年10月初,安徽省委提出了“農業(yè)十條意見”即《農業(yè)上需要解決的幾個重大問題》,,旗幟鮮明地指出:要改革農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體制,;不要提普及大寨縣口號;不要再搞窮過渡,;盡快把農工商聯(lián)合企業(yè)搞起來,;建立聯(lián)系產量責任制;大辦,、辦好農業(yè)機械化,;給生產隊充分的自主權,;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讓農民進入市場,,得到實惠,;“以糧為綱”的方針有片面性,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fā)展,,應予改變,;農村不能再搞政治運動,要集中精力搞生產建設和技術革命,。當省委制定并出臺這些政策的時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符合廣大農民意愿的農村政策,,對于人們沖破“左”的思想禁錮和歷史偏見的束縛,對黨中央決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起到了歷史性的推動作用,。
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大包干)的出現(xiàn),,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姓資姓社的問題。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fā)表了署名張浩《“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當穩(wěn)定》的來信,并加了“編者按”,。信中說:“現(xiàn)在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符合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應當穩(wěn)定,,不能隨便變更,。輕易從‘隊為基礎’退回去,搞分田到組,,是脫離群眾,,不得人心的。同樣會搞亂‘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搞亂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挫傷群眾積極性,,給生產造成危害,,對農業(yè)機械化也是很不利的?!薄熬幷甙础边€提出:“已經出現(xiàn)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地方,,應當正確貫徹執(zhí)行黨的政策,堅決糾正錯誤做法,?!睆埡频膩硇藕腿嗣袢請蟮木幷甙凑Z,在實行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安徽農村引起震動,,不少地方的干部和群眾深感不安,。
張浩的來信和人民日報“編者按”發(fā)表、廣播的當天,,萬里正在合肥,。他聽到廣播后,說糟糕了,,這跟省委“六條”規(guī)定精神相反,,是批安徽的,得趕快給全省各地打招呼,。萬里當即給當時的滁縣地委書記王郁昭打電話,,對他說:我們該咋辦還咋辦,我們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根據(jù)萬里的指示,,以中共安徽省委的名義,向全省各地發(fā)出了八條緊急“代電”,。主要內容是,,要求各地不論實行什么樣的責任制,都要堅決穩(wěn)定下來,,不能變來變去,,以便集中力量搞好春耕生產。
相關報道:
相關新聞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