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大陸 > 正文 |
|
那個年代給予她最深刻的東西就是大膽思考
大膽思考,、富有浪漫主義的理想和激情,,秉承著憂國憂民、報效國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那是經(jīng)歷20世紀偉大變革的中國知識階層所特有的品質,。
徐偉新說,在77年、78年那樣一個變動的年代上大學,,經(jīng)歷了思想解放運動,,給予她最深刻的東西就是大膽思考。后來,,她將這四個字引入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并受益終身。
“1976年粉碎四人幫,,我們國家正處于徘徊期,中國何去何從,?不知道,。”那是一個充滿困惑的年代,。這樣的困惑來自偉人的去世,,老人家不在了,這個地球還能照樣轉嗎,?對于上世紀已經(jīng)迷信慣了的那一代人來說,,他們覺得中國的天就要塌下來了,“不知道該怎么辦,。當時中國有很多的問題,,究竟怎么看,不知道,?!?/P>
那是一種巨大的思考的動力。1978年考上大學的徐偉新決定讀遍圖書館的書來尋找答案,。但很快發(fā)現(xiàn)根本讀不完,,那么多的書怎么讀得完呢。那就有選擇地讀,,在幾類書中,,她感覺到馬列最讓人信服,“特別是《資本論》太厲害了,,鐵一樣的邏輯,,無懈可擊?!币槐尽顿Y本論》徹底把她征服,,而且她覺得馬列確實管用。以至于在她后來的的職業(yè)選擇中,,也將研究馬列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
任何人考慮現(xiàn)實問題,都不能夠擺脫歷史。中國從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這么一個歷史進程,強大的封建思想的慣性,,以及后來對馬列的教條化,,所有這些東西,都嚴重束縛著中國人的頭腦,,卻又不能給活生生的現(xiàn)實給出答案和出路,,困惑由此而來。
“那個時候就感覺到,,要擺脫束縛,,去大膽思考?!彼伎际裁茨??
先是思考世界。特別是后來改革開放以后,,打開了窗戶,,打開了大門,看世界目瞪口呆,?!霸瓉磉@個世界是這樣,生活還可以這樣,,人們的流動還可以這樣,,人們還可以去自由地選擇職業(yè),完全不同,,我們怎么可以讓自己的思想禁錮在那個教條里面呢”,?那個時候,終于知道這個世界未來的走向,,不光是偉人去思考的東西,,每一個公民,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應該去思考,。
再就是思考中國?!爸袊?000多年的停滯以及后來的落后和屈辱,,然后又被新的個人迷信所統(tǒng)治,中國的問題到底在哪里,?路應該怎么走,?”
還有一個就是思考自己,。“思考我們的人生,,我們該如何行動,,以及在這樣一個變動的世界潮流中,在一個變動的轉型國家中,,我們如何來定位自己,?”
如果自己的定位想不清楚,世界和中國的問題不可能想清楚,,三者一以貫之,。“只有把個人榮辱,,同整個國家的存亡聯(lián)系起來,,你的思考才是有價值的,思考才可能是深厚的,。”
劉德福的這一生
徐偉新的想法在他們那一代人身上極具代表性,,尤其在她先生劉德福身上,。這幾乎就是他這短暫一生的寫照。
他們是山東師范大學政治系的同學,,因為思想的相悅走到了一起,。畢業(yè)后,他們倆結了婚,。之后,,徐偉新到中山大學讀研究生。一年后,,劉德福追隨而至,。迎著改革開放之風,在那個前沿陣地,,他們有機會盡快去了解世界,,來幫助自身進行思考,甚至來改變他們已有的一些觀念,。徐偉新說,,那三年時光,讓他們受益終身,。此后,,兩人始終能以一個開放的態(tài)度和放眼世界的眼光來思考問題,正是得益于此,。
再后來,,他們倆回到了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只有在那里,,對于中國的思考,,才能更深刻,對中國未來的影響,,才會更直接,。”徐偉新說,。
思考是一個起點,,劉德福先生的《思考中國》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后來的東西都由此而來,?!拔覀儍煽谧舆@些年來一直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耕耘,,就是希望通過思考來回答一些問題?!?/P>
思考也是一個川流不息的流淌的河流,,于是又有了一度為黨的高級官員必讀的《落日的輝煌》,也有了后來的《中國大勢》,。
劉德福生前曾長期在中南海工作,,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要保持思想的獨立,、自由和活躍不太容易,。但為萬世開太平的那樣一種歷史責任感,一直驅動著他去思考,,并不懈地追求,。有時候還表現(xiàn)出他天性里那種不顧一切的使命感。
“他在那個地方講出去的東西,,外界都很關注,。他太有思想了。也因此差點離開那個地方,,后來領導把他保住了,,” 徐偉新從不掩飾對劉德福的贊賞和敬佩,敬佩他強大的思想張力,,同時又擔心思想的超前和活躍會給他帶來麻煩,。
在這一點上,徐偉新顯得更理性些,,她知道要掌握尺度,,并有節(jié)制,,懂得循序漸進。
她說,,大膽思考很不容易,,有很多的壓力,甚至會涉及到個人的發(fā)展,。她始終強調,,在思考世界和中國的同時,必須思考自己的定位,。如果對自己的定位考慮清楚,,就不會為一時的煙云、榮辱所動,,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和觀點,。
雖然很難,但他們倆人一直沒有放棄宏大的思考,,劉德福也為此窮盡了畢生的精力,。
在生命的最后,劉德福留下了《中國大勢》,。那是他在病榻上完成的40萬言的書稿,。2004年5月6日,他寫下了該書的結語,,7月20日離我們而去,。在彌留之際所思所想的依然是國家的興旺大業(yè),、民族的復興大業(yè),。
《中國大勢》是他耗盡畢生精力對整個社會全方位思考的結論。在《中國大勢》里,,他系統(tǒng)有力地提出了自己對當代中國發(fā)展大勢的認識和對策,,并指出實現(xiàn)從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從人治社會到法治社會,、從臣民社會到公民社會,、從一元社會到多元社會的“四大”根本轉變,是中國擺脫落后,、跟上世界發(fā)展潮流的歷史必由之路,,我們必須樹立堅定不移的長期的奮斗到底的決心。
徐偉新在后序里說,,德福的思想是厚重而有時間張力的,,也許過幾年再來讀,會更易接受,。三年以后,,她說,,“現(xiàn)在看來都對的?!?/P>
她對他始終是最理解的,,他們稟性相似,趣味相投,,在思想,、生活和事業(yè)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就像是一對“神仙眷侶”,。于是,,就連上天也嫉妒了。
即便留下了巨大的寶貴的思想財富,,但劉德福的英年早逝,,給她給世人也給整個國家都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朋友為劉德福送上挽聯(lián):生于思,,歿于思,,天公飛雨,思也無涯,;人為真,,理為真,英年作證,,真亦永存,。
這是劉德福一生的寫照,影射的卻是經(jīng)歷那一年代的整整一代人,。
下一頁 張悅:堅定推動水務改革的務實派
相關閱讀: |
編輯:
鄭倫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