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港澳臺 > 臺灣時政 > 正文 |
|
綠島沒有小夜曲
對臺灣絕大多數(shù)走過戒嚴年代的人來說,,綠島帶著禁忌與恐懼的陰影
國際先驅(qū)導報特約撰稿陳岑發(fā)自北京 綠島,因為一首《綠島小夜曲》而為大陸民眾所熟知,。但事實上,,這座有著美麗名字的小島,卻是臺灣“戒嚴年代”最重要的標本之一,。
綠島,,距臺東18海里。冬春季節(jié),,強烈的西北風將海面上的波浪刮起,,撒在島上的草木上,使之受鹽分侵襲而干枯,。從臺東遠眺,,綠島像是火災過后,寸草不留,,因此曾被叫作“火燒島”,。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這里專門用來放逐重大流氓犯,。1951年,,國民黨當局在綠島設“新生訓導處”,所謂“新生”就是對犯人進行思想改造,。在戒嚴年代,,不少被認為持有異見的知識分子因言獲罪,也有許多人因黨派勢力傾軋暗斗被以莫須有罪名遭致陷構(gòu),,綠島就成為改造他們的“思想監(jiān)獄”。
關(guān)于當年綠島政治犯的生活,,臺灣文史工作者徐宗懋搜集有一些當事人留下的親歷記述:“每天早飯后,,都有一小時的‘小組討論會’,討論的題目由訓導處統(tǒng)一提出,,大部分是由上課的課程中抽出,。每一組有一個經(jīng)過政工訓練的長官干事旁聽,隨時注意每一個人的發(fā)言,,沒有沉默的自由,?!?/FONT>
“早點名時必須要張口大聲唱《新生之歌》,集合時是練習新歌以及復習已經(jīng)學會的老歌,。這是件令我們痛苦但必須忍耐的事,。記得《新生之歌》的歌詞是這樣的:‘三民主義的洪流,粉碎了我們的迷夢,,我們不做共產(chǎn)黨的奴隸,,我們要做反共的英雄,起來,,新生同志們,!起來,新生同志們,!’”
20世紀90年代后期,,“政治犯”在臺灣成為歷史名詞,綠島的囚室也成了歷史遺跡,。據(jù)說,,曾在綠島坐監(jiān)的作家柏楊努力奔走,希望促成在綠島豎立“垂淚碑”,,寓意期盼母親們永遠不需要在暗夜中為兒子哭泣,。
名詞解釋:世界上最長的戒嚴令
“戒嚴”和“解嚴”是影響臺灣半個世紀的大事。
何謂“戒嚴”,?1949年,,國民黨潰敗到臺灣,為牢牢抓住這枚最后的籌碼,,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秉承蔣介石旨意,,于5月19日通過臺灣“警備司令部”頒布戒嚴令,宣布臺灣地區(qū)處于“戰(zhàn)時動員狀態(tài)”,。隨后,,當局頒布涉及黨禁、報禁等100多項管制法令,,并將“保甲連坐”制度搬到臺灣,,全面控制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戒嚴時期被稱作臺灣的“白色恐怖”時代,,公民的參政權(quán)利與言論自由受到嚴格限制,,當局對政治異議人士逮捕、審判,、囚禁甚至處決,。
何謂“解嚴”?隨著臺灣經(jīng)濟騰飛,、政治生態(tài)出現(xiàn)迅猛變化,,以及兩岸局勢的緩和,,要求解除戒嚴的呼聲越來越高。1987年7月14日,,蔣經(jīng)國頒布“總統(tǒng)令”,,宣布15日零時解除戒嚴令。至此,,這個世界上實施時間最長的戒嚴令走進歷史,。隨后,1991年《懲治叛亂條例》終止,,1992年“刑法”中言論叛亂罪的“法律依據(jù)”被廢,,臺灣的“白色恐怖”時代終于壽終正寢。(陳岑)
編輯: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