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中日關系] |
合作之橋
1980年4月,,49歲的劉志誠與時任國家建委辦公室主任的張荃,被派往東京進行培訓,,學習ODA項目的資金來源,、貸款程序、項目選擇,、貸款條件,、采購方向、支付程序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
“那時候真是一無所知,”劉志誠并不諱言當時對于外界世界的陌生感,。然而當踏上日本土地上那一刻,,密集如網(wǎng)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新干線,、繁華富庶的都市,、文明守禮的社會風氣……這一切都讓他覺得非常震撼。
“我當時滿心就一個念頭:我們落后太多了,,什么時候才能迎頭趕上,?時不我待啊。”于是在此后的一個月中,,劉志誠幾乎利用所有的閑暇時間,,搭乘新干線從東京趕往大阪、神戶,、長崎等城市,,參觀考察松下、島津,、豐田等大型企業(yè),。先進的工業(yè)技術與日本人的勤勞都讓他感慨不已:“我在一個漁業(yè)加工廠,看到全是六七十歲的老頭老太太,,在將一筐筐魚往流水線上搬,,井井有條……這個民族實在是太勤勞太能吃苦了?!?/FONT>
正是這段經(jīng)歷使劉志誠和他的同僚們對ODA投入了巨大的熱情與精力,,他們深知日元貸款對于彼時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的重大意義。
最初全權負責此事的是國家外資委員會副主任謝北一,,劉志誠是他的副手,。他們經(jīng)過繁瑣的程序與往來奔波,終于落實了第一年500億日元的貸款,,然而具體實施起來,,又面臨著數(shù)不清的障礙與困難。
“最主要的困難,,一是國內(nèi)配套資金不足,,中方不斷改變計劃,將雙方確定的首批六個項目改為四個,;二是一些領導認為借錢就是把錢引進國內(nèi)使用,,而不是用來買技術裝備以加快國內(nèi)建設……”劉志誠回憶說。不合常規(guī)的做法以及具體操作過程的繁瑣,,讓具體操作此事的人們?nèi)找岳^夜地操勞,。1982年的一天,謝北一倒在了辦公桌前,?!袄鬯赖模募」H?。同事進了辦公室才發(fā)的……”劉志誠提及此事,,神情黯然。
盡管困難重重,,但在當時從高層到地方,,以及日方的通力合作下,,障礙被一一解決,合作之勢無可阻擋,。
多年之后,,竹內(nèi)克之,日本海外經(jīng)濟協(xié)力基金OECF駐中國首席代表,,回憶起那段歲月,,也是百般感慨:“80年代初,我在考察黑龍江省的火車制造廠時,,接到中國政府希望我們馬上去山海關的請求,。到達現(xiàn)場后,談判一直持續(xù)到深夜,,最終雙方找到了解決辦法,,趕在項目竣工前解決了問題。現(xiàn)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真是令人懷念,?!?/FONT>
“當時日本國內(nèi),輿論,、民間的聲音都是一邊倒的,,都覺得這是應該的?!睂W者金熙德說:“但在補償心理之外,,他們也有經(jīng)濟上的考慮?!瓕﹂L期進口中國能源給予厚望,,這是對華日元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STRONG>
正因此,,從1979年到1983年,這批日元貸款,,全部投向了涉及煤炭開發(fā)的六個運輸項目,;這些項目,無一例外地和對日能源出口有關,。在石油危機反復發(fā)作,、日本頻頻感受著能源陣痛的年代,對華ODA對增加日本能源保障的意義顯而易見,。
相關新聞
作者:
白偉志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