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來信發(fā)稿原件,。
刊有“潘曉討論”的《中國青年》5月11日發(fā)行,,14日編輯部就開始收到讀者參與討論的來信,17日上升到100件,,27日突破了1000件,之后一直保持在每天1000件左右,。據(jù)6月9日的統(tǒng)計,,不足一個月就收到了兩萬多件。
原《中國青年》編輯部主任,、社會學(xué)博士彭明榜現(xiàn)在是《青年心理》雜志社社長,,當年“潘曉討論”如火如荼的時候,他還在中學(xué)讀書,,但是到《中國青年》工作后,,他一直在追尋當年那場討論所牽涉的人、發(fā)生的事,、深層的理,。
彭明榜說,和季節(jié)出奇的吻合,,“潘曉討論”整整“熱”了一個夏天,。最初的讀者來信在就人生的意義發(fā)言的同時,幾乎都對這場討論本身表示了強烈的感激和敬佩:“全國多少青年和潘曉一樣,,希冀著心靈的甘露,,在渴望著點燃青春的火炬。”
除了感佩,,許多讀者還懷有種種疑懼,。他們有的懷疑發(fā)表這封信是為了引誘青年談出真實思想,,是個“圈套”,;有的替“潘曉”表示擔(dān)憂;甚至還有為《中國青年》擔(dān)心的,,他們說《中國青年》弄不好要挨批評,,這場討論說不定會被“圍剿”…… 彭明榜說,不能說這些擔(dān)心只是讀者的杞人憂天,。社會上對這封信也并非一片叫好,,基層的許多領(lǐng)導(dǎo)對開展這場討論橫加壓制,把這一期《中國青年》當成了禁書,,有的人甚至寫信謾罵編輯部是“縱火犯”,,將發(fā)表這封信上綱為“階級斗爭的新動向”。
編輯部也未必沒有一些忐忑——6月11日出版的第6期就明顯“保守”,,所發(fā)表的幾篇討論文章四平八穩(wěn)地照顧各方面的觀點,,特別是有一篇《“為自我”又豈能“為別人”》說教味道很濃:
由一個階級的人生觀跳到另一個階級的人生觀,公開主張“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曾見過“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先進典型,其原因就在于“為自我”與“為別人”是互相矛盾的,,二者不可得兼,。所謂“客觀為別人”只不過是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遮羞,。(原載《中國青年》1980年第6期)
與此同時,,《中國青年》編輯部將6月15日編印的《〈中國青年〉讀者來信摘編》直接送交中宣部部長王任重,此舉可以理解為尋求中宣部對“潘曉討論”的關(guān)注和支持,。
不過,,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擔(dān)心顯得有些多余,,進入6月中旬后,,“潘曉討論”得到廣泛支持?!度嗣袢請蟆肥紫葓蟮懒恕吨袊嗄辍烽_展人生意義討論的消息,,并在評論員文章中稱贊這一場討論“把青年思想深處的東西端了出來,,進行真正同志式的討論,,是感人至深的,?!毙氯A社在報道這場討論的盛況時也肯定“只有了解青年,才能幫助青年,;只有實事求是,,才能解決問題?!薄吨袊嗄陥蟆穼ⅰ芭藭浴钡男耪l(fā)表,,之后也開展了“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的討論專欄,。6月20日,,王任重在《讀者來信摘編》上批示,讓編輯部“向書記處寫一個情況反映”,,并表態(tài)說“對潘曉的同情,、支援表現(xiàn)了我們有許多‘助人為樂’的好青年!可以報道,!這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好風(fēng)尚的表現(xiàn),!”
▲“潘曉”來信發(fā)稿稿簽。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編輯: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