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正文 |
|
相關Tag | [孫中山] |
◎民主共和制度建立后,,哪怕很不完善,,革命黨也必須及早完成從革命組織向民主政黨轉變的歷史任務,,摒棄暴力思維,,學會民主,、法治,在改革和完善制度中尋求國家長治久安,。當時國民黨多數(shù)領袖反對這一孤注一擲的行動,,但黨本身沒有民主化,多數(shù)人的意志不被尊重,。
◎本來,,“二次革命”之前的形勢對國民黨非常有利,如果堅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凱極為被動,,國民黨則于法有據(jù)且哀兵動人,勝算很大,。孫中山放棄法律上的博弈,,選擇“二次革命”,不僅黨內阻力極大,,而且社會上也反感,。社會輿論本來完全倒向革命黨人一邊,這時幾乎都轉而支持袁世凱了,,孤立無援的革命黨人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袁世凱輕輕松松轉敗為勝,革命黨人則功敗垂成,。
民主應包容多元,,尊重各方利益
笑蜀: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創(chuàng)立了亞洲第一共和國?,F(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想是不是可以從兩個方面總結,一個是革命黨人自身的缺陷,,一個是我們民族本身的缺陷,,正是這兩種缺陷導致亞洲第一共和國的短命,,造成中國民主之路的百年坎坷。
袁偉時:民主共和其實不是孫中山首先提出來的,,鴉片戰(zhàn)爭之前,,已經有一些外國傳教士在中國鼓吹民主共和,可惜他們的言論沒能引起應有的重視,。后來王韜,、郭嵩燾,特別是鄭觀應都主張改革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要有議會,要辦報紙,,要言論自由,,要辦新式學校,這些他們都講到了,。
笑蜀:無論辛亥革命有著怎樣的遺憾,,但民國初年,確實出現(xiàn)了新氣象,,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有了保障,。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袁偉時: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確實是空前的,,但危機也同時潛伏下來了,。這里的危機一個是財政危機,一個是制度上的硬傷,。首先說財政,。革命造成財政上的困難。
笑蜀:各省都不給中央政府上交稅款,。
袁偉時:不是不上交,,是沒法上交;他要養(yǎng)民軍,。辛亥革命,各省突然增加了大量形形色色的革命武裝———“民軍”,,僅廣東就有民軍14.8萬多人,,每月軍費開支由清末216萬多元增至970余萬元,增加了3倍半,!這就慘了,,拿不出錢來上交給中央政府,。到了熊希齡上臺,中央財政還剩下多少錢呢,?9萬元,,不如一家公司的資產多。到這種地步,,只能借外債,,結果鬧出一個善后大借款。
笑蜀:政府在財政上完全破產,。
袁偉時:對,。更大的危機是制度設計上的問題,主要是互相制衡的機制不完善,。革命黨人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清末革新勢力的力量對比太懸殊了,,不得不把總統(tǒng)職位交給袁世凱。但又沒有互信基礎,,對袁世凱不放心,,老是想怎樣仍然把實權控制在自己手上。于是,,本來《臨時約法》規(guī)定的是總統(tǒng)制,,匆匆忙忙改成內閣制。議會權力過度擴張,,議會可以罷免總統(tǒng),、總理和各部的總長,總統(tǒng)卻沒有解散議會的權力,。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控制國會,多數(shù)議員沒有國家管理經驗,,黨爭意識太強,,行政管理受到嚴重掣肘。行政對議會無力反制,。后來國會干了包括賄選總統(tǒng)等不少壞事,,被譏為“豬仔國會”、“萬年國會”,。
不平衡就必然沖突,。袁世凱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支柱,招攬和重用海歸派,,廢除科舉,、發(fā)展新式教育、行政體制改革,、推行基層自治和三權分立,、發(fā)展實業(yè),、修鐵路、練新軍各方面都有突出表現(xiàn),,很能干,、很勤政,也很有抱負,,不可能接受國民黨設計的這種一權獨大的制度,。
笑蜀:就用暗殺的辦法來解決。
袁偉時:對,。這是袁世凱的一個罪惡,。袁世凱有兩大罪惡,另外一個是稱帝,。
1913年3月20日,,還差半個月滿31歲、實際主持國民黨工作的宋教仁在上?;疖囌颈话禋?。用手槍解決政治角力,這是民主共和的挫折,。不過,,當時司法獨立的意識深入人心,不但各地商會,、教育會等民間組織和各界領袖,、各種報刊直截了當指摘袁世凱的罪惡,紛紛要求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這一罪案,,上海地方檢察廳也發(fā)出傳票,,要求北京地方檢察廳協(xié)助將犯罪嫌疑人國務總理趙秉鈞及其秘書“解送”到上海審問,展現(xiàn)了司法機構作為正義的最后守護者的威力,。不幸,,解決這一罪案的正確途徑沒有被國民黨接受,他們不顧輿情和力量對比,,7月12日發(fā)動“二次革命”,,不到兩個月,不但自己全軍覆沒,,而且開啟了在民主共和的基本框架建立后,,繼續(xù)用武力解決政治紛爭的先例。
這不僅是個別領袖的認識問題,,更深刻的根源在這一舉動背后的制度缺陷和文化根源,。民主共和制度建立后,哪怕很不完善,,革命黨也必須及早完成從革命組織向民主政黨轉變的歷史任務,,摒棄暴力思維,學會民主,、法治,,在改革和完善制度中尋求國家長治久安。這是觀念和制度的深刻變革,。這一變革過程包括政黨本身的運作和領導方式的變革,,完成政黨本身的民主化。當時國民黨多數(shù)領袖反對這一孤注一擲的行動,,但黨本身沒有民主化,,多數(shù)人的意志不被尊重。
作者:
笑蜀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