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總治軍破舊立新
胡錦濤掌軍兩年,破舊立新的力度已由量變發(fā)展到質(zhì)變,,日前他在全軍訓練會議上強調(diào),,必須緊跟世界軍事發(fā)展的趨勢,,要更新一切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
鳳凰資訊 > 歷史 > 正文 |
|
相關Tag | [孫中山] |
笑蜀:如你所說,,袁世凱是清末新政主要支柱之一,,而清末新政成就很大,。袁世凱也并非守舊,,并不一定就是民主共和的敵人,。當時袁世凱存在兩種取向,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怎么對待袁世凱,怎么對待從舊體制中分化出來的關鍵人物,,怎么引導他們向善,,我認為是民國初年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就有希望雙贏,。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容易兩敗俱傷,,甚至前功盡棄,,導致全面的復辟。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利益分配機制的問題,。即革命成功后,,舊派的利益要不要尊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暫時掌握話語優(yōu)勢的新派,,有沒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天下為公的胸懷,,能不能跟舊派在利益分配格局上達成妥協(xié)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
袁偉時:民主共和的前提就是承認社會是多元的,,要承認各方利益,通過民主程序和法治途徑,,進行決策和達成必要的妥協(xié),。當時較大部分的社會精英大體都懂得這些知識,但這些現(xiàn)代文明的規(guī)則,,沒有現(xiàn)實的效力,。而另一端的袁世凱卻是搖擺的,他的選擇,,取決于各種勢力博弈中將他往哪一方向推,。對國家發(fā)展和人民福祉最有利的,是盡可能地把各種勢力都拉進民主,、法治的制度軌道,。
本來,“二次革命”之前的形勢對國民黨非常有利,,兇手抓到了,,作為鐵證的來往電報拿到和公布了,而且上海地方檢察廳也公開傳訊在位的國務總理趙秉鈞,。在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袁世凱被迫批準趙秉鈞辭去總理,由段祺瑞代理,。如果堅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凱極為被動,國民黨則于法有據(jù)且哀兵動人,,勝算很大,。
笑蜀:法律之途尚未窮盡,就選擇了槍桿子,,要用暴力解決問題?,F(xiàn)在回過頭來看,如果孫中山不搞“二次革命”,,而是繼續(xù)在法律上博弈,,最終能不能解決問題?
袁偉時:在當時情況下,,很難做到完全水落石出,,但是袁世凱在政治上會非常孤立。
笑蜀:不能把真相完全追出來,,不能達到完全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目的,,但是會削弱袁世凱的權威,,會造成一個弱勢總統(tǒng)?
袁偉時:不一定弱勢,,但肯定是一個受到牽制的總統(tǒng),。他最后采取什么辦法呢?他毒死了國務總理趙秉鈞,,這樣他就可以把一切責任推給趙秉鈞,到此為止,,不了了之了,。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xù)在法律上博弈,雖然查不出元兇,,但袁世凱會跟今天美國的殺人疑犯辛普森一個下場,,縱然逃脫法律懲罰,但逃不掉道德和輿論的懲罰,,要天天被人家唾罵,,天天被輿論批評、督促,,同時還有一個國會牽制他的行動,,那么他后來要復辟帝制也就不可能了。
笑蜀:那么,,多黨政治,、國會政治就可能持續(xù)下去,并有機會逐步成熟,。中國也就不至于陷進軍閥混戰(zhàn)的泥沼,?
袁偉時:這種假設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事實上,,孫中山放棄法律上的博弈,,選擇“二次革命”,不僅黨內(nèi)阻力極大,,而且社會上也反感,。社會輿論本來完全倒向革命黨人一邊,這時幾乎都轉(zhuǎn)而支持袁世凱了,,孤立無援的革命黨人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袁世凱輕輕松松轉(zhuǎn)敗為勝,革命黨人則功敗垂成,。
作者:
笑蜀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