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農村養(yǎng)老切勿掉以輕心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麥迪遜廣場的長凳上,,輾轉反側……”歐·亨利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是這樣開頭的,。當然,,他所講的故事發(fā)生在100年前的美國。但今年入冬以來,,在國內,“索比”故事在媒體上已經至少披露了三起,,前兩起的“索比”入獄是為了治病,,最近的一起,年屆七十的“老索比”入獄則是為了養(yǎng)老,。
關于這位名叫付達信的“老索比”的故事,,2008年12月26日央視《新聞1+1》欄目給出的標題是《中央對農民養(yǎng)老零投入一億人勞碌半生老無所依》。應該指出,,“零投入”的說法太刺激,,且與事實有出入。
從2008年11月民政部公布的數據看:首先,,農村五保制度的支出是63億元,,因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中五保經費沒有作為“專項經費”單列,所以,,上述63億元中,,中央財政究竟占多大比例難以弄清;而在532萬五保對象中,,老年人應該占80%—90%,。其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出18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承擔了60億至80億,;而在將近4000萬低保對象中,,大約有五分之一是老年人。加起來,,農村低保和農村五保這兩項制度所涉資金,,用到老人身上的大約是80億至90億元,中央財政大概有40億至60億,。所以,,“零投入”的說法肯定不對。準確地說,,應該是中央財政對農民的養(yǎng)老保險還沒有直接的投入,。
付達信老人自述每年有600元的“補助”,從民政部網上提供的資料看,,老人所在的祁東縣農村五保標準正好是每年600元,,應該對得上。但這個標準顯然與2006年頒布的《農村五保供養(yǎng)工作條例》的規(guī)定不符:“農村五保供養(yǎng)標準不得低于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辟Y料顯示,祁東縣2003年的“農民人平純收入2976元”,。正因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時沒有將“五保供養(yǎng)”資金作為??顡芨叮栽谥形鞑康貐^(qū)似乎大多不達標,。
從長遠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不良后果,一定會落到農村,。因為人口老齡化會使城市的勞動力缺乏,,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就會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這個前景十分可怕,。如果中國建立起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農村老年人的晚景可能就會好轉,。北京市2008年開始建立了“財政津貼+個人賬戶”式的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農村年滿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得到每月200元的基本養(yǎng)老津貼,,資金來源于地方財政,;再加上個人賬戶中的儲蓄積累,基本生活就有了切實保障,。
所以,,從現在起政府就要重視農村養(yǎng)老問題。我們建議,是否可以考慮對65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普遍發(fā)放老年津貼,。按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10045萬,按“五普”的農村老人比例為三分之二計算,,應有6730萬65歲及以上的老人生活在農村,。如果每人每年發(fā)放基本養(yǎng)老津貼1000元的話,那就是673億元,。這樣的政策設計,,農村老人的得益是多方面的。
在解決了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費用后,,就可以大力發(fā)展農村的老年服務設施,,譬如養(yǎng)老院和在社區(qū)服務支持下的居家老人服務。老人可以用政府提供的費用購買養(yǎng)老機構和社區(qū)的公共服務,,也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yè)的問題,。
下一頁:七成人愁養(yǎng)老說明了什么
作者:
秦關
編輯:
張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