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5 10:05 鳳凰歷史 馮慶
引言:最近,一則86版西游記作曲家想辦音樂會但缺錢,引來眾籌籌款的新聞將一代“神劇”86版《西游記》又一次推向大眾的視野,。結合年初的六小齡童上春晚的風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離它的首播已經(jīng)有30年,,但它的魅力依舊不減,。是什么導致了今天的大眾依然懷念這部30年前的“老劇”呢?
86版西游記成為觀眾心中的經(jīng)典
86版《西游記》電視劇除了讓千家萬戶更多地了解到《西游記》這部古典名著的無窮魅力之外,,還留下了許多令人回味的文化元素,,包括精彩紛呈、元素豐富的音樂與歌曲,,和劇中穿插出現(xiàn)的一幀幀美輪美奐的山水風光,。當“敢問路在何方”的歌聲響起時,波瀾壯闊的奇景迎面撲向正在逐漸適應改革開放新生活的中國人民,。
從美學角度來說,,這一設計暗合中國古典美學、尤其是《詩經(jīng)》的傳統(tǒng):精彩的歌曲是“風”對情感的鼓蕩,,曼妙的山水是“國”在眼前的呈現(xiàn)——一部電視劇就是一首“國風”,,是詩歌與美景的融合,也是文化凝聚力的象征,。通過讓《西游記》中的師徒“翻山越嶺,、兩鬢霜花”,影視語言也逐漸將祖國的大好河山用動人心弦的節(jié)奏印刻在80年代的中國觀眾心中,。就此看來,,作為播出時獲得89.4%的收視率、迄今重播2000余次的經(jīng)典電視劇,,《西游記》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神魔劇”和“名著改編劇”,。《西游記》的魅力,,遠非聲光特效,、藝術手法等可以完全概括。唯有當我們注意到改革開放以來在思想界與文化界關于中國文明秩序與發(fā)展路線的激烈討論,,才能理解《西游記》在什么意義上注定名垂青史,。
86版西游記取景地之九寨溝瀑布
從當前的語境出發(fā),我們會看到,,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和逐漸落實,,一度對大洋彼岸的西方文明充滿憧憬的中國人又開始將視線轉回自己國家的周邊地區(qū),尤其是轉回內(nèi)陸乃至于亞歐大陸的心臟位置,。越來越多的人們前往新疆,、西藏,、云南等地,甚至是中亞,、東南亞從事旅游,、商貿(mào)或科學考察活動,他們帶回來的照片里總少不了大量在“中土”難見的異域風光,。其中也不乏那些早已通過電視屏幕進駐我們童年記憶的景點:吐魯番火焰山,、九寨溝、麗江,、桂林山水……這些景點當初正是通過86版《西游記》和其他一系列的電視劇進入中國觀眾的視線的,,并調(diào)動了當時物質(zhì)生活尚不寬裕的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想象,在客觀上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握到教科書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真實所指,,加深了對這片土地的感性認知。
86版西游記取景地之吐魯番火焰山
事實上,,當代涌現(xiàn)的“一帶一路”構想,,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想象中華大地的藝術風氣有著歷史上的關聯(lián)。隨著文革的結束和文藝界的“撥亂反正”,,80年代開始出現(xiàn)大量以“尋根”為導向的藝術實踐,。文學方面,我們曾經(jīng)跟隨張承志考察過用同一條血緣貫通草原與大漠的“北方的河”,;也曾經(jīng)漫步在韓少功筆下神秘的南方神話山林之間發(fā)現(xiàn)“文化符碼”,。造型藝術方面,羅中立的繪畫把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與滄桑的面容融為一體構成永恒的“父親”,,呂勝中用民間古老技藝賦予靈魂的“小紅人”則張揚地舞蹈在歐洲藝術展廳的中央,。至于影視戲劇方面,我們看到了張藝謀把莫言筆下的高粱地潑灑為驚心動魄的生命戰(zhàn)栗,,看到了路遙《平凡的世界》首次從廣播,、電視等各方面朝向全國人民講述中華城鄉(xiāng)轉型大變革中的點點滴滴,更看到了《西游記》穿行于歷史與現(xiàn)實,、古典與現(xiàn)代的大氣磅礴,、揮灑萬千……對文明根系的重新理解是80年代中國思想界、文藝界的普遍主題,,也是土地文明面向海洋文明時的一連串空前的發(fā)問與反思,。唯有經(jīng)歷過“狂野的80年代”和“解放的80年代”,中國人民才能在潛移默化的文藝影像刺激當中逐漸孕育出對邁出大步走向全球乃至于宇宙的高度的文明自信,。
張藝謀執(zhí)導《紅高粱》劇照
90年代來臨后,,隨著“河殤”思維的泛濫,“下海”開始成為主流,,曾經(jīng)浩浩蕩蕩的“西北風”流行樂開始讓位于甜膩的都市情歌,,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與港臺影視攜帶著對海洋式現(xiàn)代文明生活的表達進入中國市場,進而構成了新一輪的集體記憶,。在眾多“摩登”基調(diào)的影視浪潮沖擊之下,,唯有86版《西游記》屹立不倒,一直雄踞于全國各大電視臺的播放表,。《西游記》的群眾基礎正是中國漫長的土地文明的遺產(chǎn),,同時,,其中蘊含的80年代的理想主義的清潔氣息也對日益走向庸俗、以至于最終沉疴遍地的中國大眾文藝界提出了隱而不發(fā)的批判,。隨著新世紀文藝界關于“本地性”的重新表述和理解,,對土地、民間的美學表達轉而走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同調(diào)發(fā)生的嶄新階段,,與此同時發(fā)生的則是諸多對《西游記》故事進行“戲說”時重新創(chuàng)造的文藝作品大量涌現(xiàn),。即便如此,86版《西游記》——伴隨著其中呈現(xiàn)“國風”精神的音樂與風光——依然沒有失去活力,,而是構成了一種普遍的美學尺度,,一切后來者都必須以這一源自土地文明秩序的尺度進行對比、修正與再創(chuàng)造,。86版《西游記》的經(jīng)典地位說明,,我們未曾在“歐風美雨”的海權文明沖突當中喪失自信力,而是始終銘記著先輩用雙腳在大陸的各個角落走出一條條披荊斬棘之路,。重新走上這些道路,,意味著將歷史與地緣、時間與空間都統(tǒng)一在當下的昂揚實踐行動之中,,變成對浩瀚風土與悠久歷史的美好記憶,。這就是中國經(jīng)驗中獨特的“土的現(xiàn)代性”,也就是“路在腳下”的確切意涵,。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20世紀初,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就曾指出:“誰統(tǒng)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tǒng)治了世界島(即歐亞大陸),,誰統(tǒng)治了世界島,誰就統(tǒng)治了世界,。”“西游”這一文化符號所體現(xiàn)的除了對至高真諦的探索精神,,還是對文明空間秩序的具象表達:從“東土”到“西天”,一條漫漫長路上充滿了風險與機遇,,唯有真正氣魄宏大之人才能在其中“一步一腳印”,,把每一方土地通過鮮活的歌詠,、傳唱與再現(xiàn),變?yōu)橛谰玫墓着c回憶,??粗?6版《西游記》長大的一批人,會否就是這樣敢于走向天涯的氣魄宏大之人呢,?
責編:馬亞旭 PN097
鳳凰歷史精品欄目
用歷史照亮現(xiàn)實
微信掃一掃
2016-09-03 14:050
2016-08-30 13:520
2016-08-29 12:310
2016-08-24 15:450
2016-08-23 09:050
2018-05-01 15:180
2018-04-01 12:360
2018-03-11 17:100
2018-03-04 20:320
2018-02-11 14:46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