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0 11:42 鳳凰歷史 蘭斯
持槍游行的華人們
引言:這兩天美國又爆出新聞,,美國的華裔為捍衛(wèi)自身權(quán)利進行大規(guī)模持槍游行示威,,這是華人少有的大規(guī)模地合法利用自己抗爭權(quán)利的行為。這里筆者要說一句,,干得漂亮,!因為過去華人老是以封閉,、排他、懦弱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中,。而作為生活在一個種族歧視一度非常嚴重的國家,,美國的少數(shù)族裔一直是靠自我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的。
美國是多種族的移民國家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不過在剛剛建立的時候依舊是有主體民族存在的——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以新教徒為主),。后來隨著來自歐洲移民的不斷增加漸漸形成了多數(shù)族裔也就是“非拉美族裔的白人”(No-Hispanic White)。
不過歐洲各國彼此的文化差異性哪怕是大洋彼岸的中國人也耳熟能詳,。到了美國之后各種矛盾伴隨著美國和移民者母國的矛盾就爆發(fā)出來了,。例如德國人和愛爾蘭人,前者在一戰(zhàn)的時候成為國家公敵,;而以天主教為主的愛爾蘭人和新教徒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格格不入,,加上愛爾蘭人是因為饑荒逃到的美洲所以十分貧窮,因此愛爾蘭裔長期處在美國白人的底層,。
1918年諷刺德裔的漫畫“來自敵國的僑民”
雖然白人內(nèi)部也有民族矛盾和宗教差異,,不過與有著明顯種族差異的黑人和亞裔比起來這點不同根本不算什么。
眾所周知,,最初黑人是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國的,。可以說早年的黑人不要說“權(quán)利”,,連“人類”能不能算得上都是要打個問號的,。隨著南北戰(zhàn)爭的結(jié)束,在以林肯為首的白人開明派的幫助下黑人開始獲得了參軍權(quán)利和更重要的“自由”,。當時林肯就提出“希望批準有文化,,有財產(chǎn),服務于聯(lián)邦軍的黑人以公民選舉權(quán)”,,可惜林肯總統(tǒng)被刺殺以后這個議案被延遲到了《民權(quán)法案》才得以實現(xiàn),。
南方各州自由派的力量本來就薄弱,,而內(nèi)戰(zhàn)的勝利也并未迅速改變這一狀況。作為南北戰(zhàn)爭勝利果實之一,,原先的“奴隸法令”(Slave Code)被廢除了,。作為替代的“黑人法令”(Black Code)雖有進步之處,不過依舊限制著黑人的權(quán)利和自由,。例如南卡羅萊納州便規(guī)定“黑人除了根據(jù)勞動合同在種植園的土地上進行耕種外,,一律不許從事醫(yī)療、藝術(shù),、工商業(yè)以及其他行業(yè)或者職業(yè),。”
南北戰(zhàn)爭黑人軍隊
后來在開明派的努力下國會通過的“民權(quán)法案”明確規(guī)定了“任何州或地區(qū)的所有公民——‘不管種族和膚色,也不管之前是被奴役還是自愿仆役’都和白人享受相同的財產(chǎn)權(quán)和公民權(quán)利,。”
不過僅僅依靠開明白人的幫助顯然是不夠的,。黑人必須要自救!
黑人教會
黑人教會的建立就是黑人自我奮斗的一個標志產(chǎn)物,。在奴隸制時期由于種族歧視的緣故,,白人的教會往往給黑人教堂末尾或者旁邊的座位,有些教會甚至禁止黑人入內(nèi),,這對于黑人來說毫無疑問是嚴重的羞辱,。于是黑人們努力建立起了自己的教會,對美國黑人來說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第一步,,從某種程度來說比南北戰(zhàn)爭影響還大,。因為這意味著黑人有了屬于自己的集會,而教會在宗教氣息濃郁的美國更是至關(guān)重要的存在,。教會的原始作用(中世紀時期其實是教會負責教化人民讀書寫字的)更是讓黑人有了能得到來自自己族群的教育機會,,這使黑人有了自己的向心力。
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黑人更是在各地建立起了社會慈善機構(gòu)和互助社團,。1865-1866年南方各州的黑人還建立起了很多孤兒所、就業(yè)代理處等機構(gòu),。一些黑人組織甚至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還對一些窮困的白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南方哪怕是“‘自由的有色人’送子女去上學,即使是自費到私立學校去求學,,也是犯法行為”,,這就到導致了南方黑人的普遍文盲狀態(tài)。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北方的黑人和開明的白人紛紛前往南方肩負起黑人教育重任。“這些外來的改革家頂著南方白人的壓力,,建立起自由民為主要對象的龐大教育網(wǎng),,到1870年共有四千所學校,、9000名教師(一半是黑人)、20萬名學生”,。
赫赫有名的黑人大學——霍華德大學
除了志愿者建立的私人學院外,,美國政府在日益高漲的呼聲下還建立了大批公立學校讓窮困的黑人子弟能夠上得起學。“1870年代,,重建政府開始在在南方建立完整的公立學校系統(tǒng),。到1876年,南方所有白人兒童一半以上,、黑人兒童40%以上都入校上學,。”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一批黑人大學也是在重建時期建立的,其中包括田納西的菲斯克大學,、弗吉尼亞的漢普頓學院和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霍華德大學,。”
教育是重要的一步,它讓黑人擺脫了過去一味通過博取同情或者暴力抗爭的兩條路線,。漸漸有了奧巴馬這樣的精英開始在高層領(lǐng)域真正踏出了平等,、自由的腳步。
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tǒng)奧巴馬
在政治領(lǐng)域,,1867年黑人們就在阿拉巴馬州成立了“有色人種代表大會”并且宣布“我們要求享有和白人一樣的人權(quán),、特權(quán)和豁免權(quán),一點也不多,,也一點不能少,。”而上文中的民權(quán)法案出臺后“黑人們決心行使他們作為公民的新權(quán)利,成千上萬的人加入了和共和黨有密切聯(lián)系的聯(lián)邦同盟,,絕大部分的非裔美國人參加了選民登記,。”據(jù)估計當時參選的黑人選民有足足70萬人,共有2000名黑人被選入美國政府擔任官僚,,其中有14名眾議院議員和2名參議院議員,。
當然之后在非暴力的情況下權(quán)利之路是非常漫長的。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種族隔離依舊是非常常見的政策,。當局認為“隔離但平等”也就是黑人不去白人社區(qū),白人也不會干擾黑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和過去白人政府從法律到民生的壓制不同,,種族隔離是因為白人普遍覺得“黑人天生低劣”,相對于白人來說黑人“代表著骯臟,、罪惡和魔鬼……于是黑人順理成章地被認為是愚蠢的,、不道德的病態(tài)的、懶惰的,黑人無法企及白人的美德,,也根本不能勝任白人的社會秩序,,而且對兩者是極有危害的。”
黑人白人水池也是隔離的
到20 世紀70 年代,,這種態(tài)度已有了改觀,,美國大多數(shù)白人對種族平等和融合有了新的廣泛的認可。例如,,1942 年白人中大多數(shù)( 68 %)支持種族隔離的學校,,到1985 年時只有7 %的白人還堅持這一立場。同樣,,1944年的調(diào)查中有55 %的白人堅信白人應該比黑人優(yōu)先得到工作,,而在1972 年時只有3 %的白人持這種觀點。的確,,從長期的調(diào)查中可以看出,,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反映出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已經(jīng)下降了,現(xiàn)在很少有白人會明目張膽地贊同對黑人歧視的做法,。對種族隔離和歧視原則的支持已經(jīng)讓位于對種族融合與平等對待的壓倒性支持,。
相比特色鮮明、有著不堪往事而且犯罪率高的黑人而言,,同樣作為白人而且代表著精英和富有的猶太人似乎好一些,。加上猶太人出了大把金融家的關(guān)系,甚至有人認為猶太人才是美國真正的主人,。
美國猶太人
事實上卻并非如此。作為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美國歷史上也充滿了反猶主義,。至今死而不僵的三K黨便極端反猶。著名的富蘭克林• 羅斯??偨y(tǒng)也曾抱怨母校哈佛大學里的猶太學生太多,。甚至到了1970 年代,尼克松總統(tǒng)的白宮錄音帶上仍然充斥了輕蔑和咒罵猶太人的粗口,。最好的例子無過于今天盡人皆知的美國每年的移民配額,。這一配額是1920 年代美國國務院文件警告會出現(xiàn)“骯臟且難以歸化”的東歐猶太移民的大量流入而最早制定實施的,造成二戰(zhàn)期間受盡納粹迫害的歐洲猶太難民難以進入美國,。
在20出于當時美國主流社會強烈的反猶主義,,常春藤盟校紛紛開始限制猶太學生入學,但是這并不是一件易行和公開的政策,。設(shè)立種族限額,,不僅與常春藤名校自從20世紀開始貫徹的“憑才入學”原則沖突,,也有違常春藤精英自我標榜的“民主”精神、“費厄潑賴”傳統(tǒng)和領(lǐng)導社會進步的宣傳,。1922 年,,哈佛大學校長對猶太學生入學施加限額不慎曝光之后,就引起不小的爭議,。常春藤盟校的其中一個對策,是對入學的“才能”標準進行重新定義,,淡化其中的學業(yè)成分,而突出申請人的所謂“個性”條件,,諸如強調(diào)世家子弟傳統(tǒng)的社會活動和體育強項,。為了利用東歐猶太移民與WASP(新教徒的盎格魯撒克遜裔美國人)主流相比身材偏小的特征,,常春藤招生的“個性”標準居然包括了申請人長相的“丈夫氣概”(彼時常春藤是清一色的男校)。直到1960 年代,,耶魯大學還在仔細測定每個新生的身高,并且不無自豪地特地記錄本屆新生身高超過6 英尺(180 厘米)的比例,。
常春藤盟校分布及校徽
在包括這種極其荒唐的對策在內(nèi),,常春藤盟校的“猶太人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哈佛大學的猶太學生比例在1930 年代回到15% 以內(nèi),,耶魯大學的猶太學生比例則被控制到10% 左右,,WASP 的最后大本營——普林斯頓的猶太學生比例更低,1935年畢業(yè)班只有區(qū)區(qū)5 名猶太人,。
而在二戰(zhàn)結(jié)束前后,,猶太學者開始在知識界和學術(shù)界脫穎而出,以無可爭議的學術(shù)成就,,在戰(zhàn)后大批走進常春藤校園擔任教職,,進而上升到學校領(lǐng)導層,顯著改變了這些名校歧視排斥猶太人的政治文化,。從1960 年代起,,大學里院長一級的猶太人頻頻出現(xiàn),,1970 年代起,,猶太學者開始出任名牌大學的校長,。至今為止,可以說所有常春藤名校都有了或有過猶太人校長,。這對廢止歧視排擠猶太學生入學政策和做法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他不說,,僅各校優(yōu)先照顧本校教授子女入學的規(guī)矩,,便大大增加了常春藤校園里的猶太學生人數(shù)。
責編:馬亞旭 PN097
鳳凰歷史精品欄目
用歷史照亮現(xiàn)實
微信掃一掃
2016-10-20 11:410
2016-10-18 11:200
2016-10-14 11:250
2016-10-13 09:380
2016-10-12 10:220
2018-05-01 15:180
2018-04-01 12:360
2018-03-11 17:100
2018-03-04 20:320
2018-02-11 14:46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