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6 12:29 鳳凰歷史 蘭斯
年青一代受小說和影視劇影響巨大
近日,,有一份名為《2016大數(shù)據(jù)“看”中國父母最愛給寶寶起什么名》的報告,引發(fā)了廣大群眾的熱議。而根據(jù)這份報告,,2016年出生的男寶寶起名榜前三分別是:浩然,、子軒,、皓軒,。而女寶寶起名榜前三是:梓萱、梓涵,、詩涵,。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這批80,、90后的父母都受到了來自影視劇和網(wǎng)絡(luò)小說的影響,。不少人對此痛心疾首,認(rèn)為這是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新時代的年輕人身上逐漸消失的直接證據(jù),。甚至有毒舌者稱這些父母給子女其起名起成了“網(wǎng)紅臉”,。
男名用浩然、子軒,、皓軒,,女名用梓萱、梓涵,、詩涵,,被好事者譏諷為“網(wǎng)紅臉名字”
畢竟人之愛莫過于父母對子女,而跟隨子女一生的名字既然是根據(jù)“不入流”的小說和影視劇起的,,對很多人而言著實難以接受,。
名字其實反映的恰恰是時代本身
不過這種擔(dān)憂完全可以說是杞人憂天。因為無論什么時代日新月異的大眾永遠(yuǎn)是多數(shù),,而食古不化的人永遠(yuǎn)是少數(shù),。趨同時風(fēng)、緊跟時代步伐是中國人取名的一貫心理,。透過人名用字可以看到歷史的印跡,。例如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多以賤名為時尚,。如晉惠公的兒子叫“圉”,女兒名“妾”,。魯文公的兒子竟名“惡”,。至漢代,,受早年黃老之道影響,追求長生,,取名多用“去病”、“延年”,、“延壽”,、“千秋”等。
至魏晉道家玄修之風(fēng)更勝,,加之高門閥閱崇尚風(fēng)雅,,起名要求格外高致。而高致無外“之乎者也”,,于是即能代表道家太極陰陽,,又風(fēng)雅文彥的“之”字遂成為最時髦的名字。如王羲之,,不但一門兄弟皆名之,,又遺之子孫,兒子有獻(xiàn)之,、徽之等,,孫子有楨之、靜之等,。而同樣有道家色彩的“敬”,、“景”兩字也成了這個時代使用頻率僅次于“之”的流行名字。
唐末五代,,戰(zhàn)火經(jīng)年,,民生苦難,渴求太平如久旱望雨,,遂皆喜以“彥”字為名,,僅正史記錄的人名就有一二百人之多。而至宋代,,國勢日弱,,屢戰(zhàn)屢敗割地求和,靖康之后偏安一隅,,使得文人集體無意識中慷慨激昂之志日減,,寂寞衰遲之感日增,故而起名之中亦顯委靡不振,、未老先衰的心理狀態(tài),。詩人詞家中,以“老”命名的有呂同老,、呂渭老,、李彭老,、李萊老等。而以“翁”命名的有葉紹翁,、家鉉翁,、文及翁、張才翁,、劉辰翁,、魏了翁等,連名字里沒有“翁”字的文化名人陸游也不能免俗,,號了個“放翁”,。
時入近代,甲午敗后,,失地喪權(quán),,國家瓜分之難在即。感于救亡的急迫與啟蒙的必要,,士子多取名“強(qiáng)華”,、“振夏”、“覺民”,。
王羲之的“之”字,,因為字形猶如太極陰陽圖案,被當(dāng)時之人認(rèn)為是玄之又玄的文字,,在玄學(xué)圈里非常流行
名字的變遷和漢語的特色緊密關(guān)聯(lián)按照中國人起名的習(xí)慣,,一個名字要從“音”“形”“意”來入手。首先要有音律美,,要有節(jié)奏感,,最好能夠做到悅耳動聽從而讓人朗朗上口。聲母發(fā)音部位相同的字,,如果放在一起,,讀起來有些費力,,如“章長樟”,、“楊陽”,,聲母發(fā)音方法相近的也不宜為名,如盡量不要用以n和l,,z,、c、s與zh,、ch,、sh為聲母的字串取名。如果韻母也相同,,就更加拗口,,如“戚奇琪”,、“俞玉”,如果改成“戚奇瓊”和“俞琳”,,便動聽多了,。要想名字響亮,選字的韻母很關(guān)鍵,,名字帶有含鼻音的韻母讀起來響亮,,如“剛”、“強(qiáng)”,、“亮”之類,;韻腹為開口度大的元音,,如“飛”,、“達(dá)”、“道”,、“寶”,,響亮程度較高。
這時候用上漢語諧音就很重要,。用諧音取名,,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與諧音字聯(lián)系起來,使名字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如“韓勖”諧“含蓄”,、“潘峰”諧“攀峰”。諧音取名歷史悠久,。如明張彪字越千,,后因諧音改字“月阡”;清趙冀字云松,,又因諧音改字“耘松”,。曹雪芹在《紅樓夢》里,更是把諧音取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用生活的“原應(yīng)嘆息”諧音“元,、迎、探,、惜”,;用“應(yīng)憐”諧音命運坎坷的“英蓮”;用“情種”諧音多情公子“秦鐘”等,。
然后要有字體本身的美感,,眾所周知漢語相比這個世界上其他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漢字依舊是表意文字。而表意文字是從遠(yuǎn)古的圖畫中演變過來的,,和和其“祖先”的圖畫一樣有著自己的美感,。因此在漢字文化圈一個筆劃正好,,又顯得奪目的名字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漢初的劉邦,、劉啟,,到西漢中后期的劉奭、劉驁,、劉衍,。唐初的李淵、李治到唐末的李漼,、李儇,。明初的朱元璋、朱高熾到明朝中后期的朱祁鈺,、朱佑樘,、朱厚璁莫不是這個思路。而武周則天女皇為表自身功績,,創(chuàng)“瞾”字為名自命武瞾,,就屬于典型的起名用奇。
紅樓夢中的諧音是紅學(xué)家津津樂道的一點
最后就要講究“意合”,,這其實和上文所說的社會價值有著直接聯(lián)系,,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加上中國文明時間久遠(yuǎn)典故眾多,因此一個字背后往往有著太多的隱喻,。很多漢字都承載著道德信息,,如藹、仁,、容,、德、軒,、賢,、良、倫,、正,、清、義,、誠,、直、道,、惠,、淑、敏、貞,、文,、勇,因而它們?yōu)槿嗣捎?,如于學(xué)忠,、馬連良、胡寶善,、李宗仁,、洪學(xué)智、余克勤,、吳克儉,、楊惟義、李文信,、王德茂,、李書誠、楊勇等,。
而中國人具有很強(qiáng)的宗族觀念,,個人所為不僅關(guān)乎自身,,同時也維系家族聲譽(yù),,因此,光宗耀祖,、遺德后世也在名字中多有體現(xiàn),,如伍紹祖、馬繼祖,、程孝先,、宗敬先、年廣嗣,、湯紹箕,、呂顯祖、何光宗,、孫念祖等,。
漢語的演變直接影響到了取名
既然中國人的名字直接和漢字的特色息息相關(guān)在一起,那么漢字的發(fā)展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取名規(guī)則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國以前,,史書上出現(xiàn)的名人,無論是夏商兩代文獻(xiàn)留下來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盤庚,、武丁等名,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丘,、墨翟,、孫武、龐絹等等大多為單名,,其原因從孔子所著的《春秋公羊傳》中所謂的“二名非禮”及“譏二名”之說中可見一斑,。而秦王贏政滅六國建立大一統(tǒng)秦朝之時,無論是丞相李斯,,上將軍蒙恬,、王翦,太博尉繚,,甚至是內(nèi)侍趙高,,亦全為單名。漢代對單名的崇尚達(dá)到了頂點,,突出表現(xiàn)在西漢十五帝,,僅有2人是復(fù)名;東漢13帝全為單名西漢至東晉,,54帝,,4個復(fù)名,單名占94%,。
秦皇漢武的時代中國人很少復(fù)名
其根本原因在于上古漢語單音節(jié)的特色比今天更加明顯,。如果說“表意表象”是漢字的特點,那么“一字一頓”可以說是漢語的尤其是上古漢語的特征,。而儒家作為一個“崇古”著稱的學(xué)派,自然而然非常推崇單名,。
《漢書王莽傳》有“匈奴單于,,順制作,去二名”的記載,,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作為獎勵,,去掉其二字名中的一個字,。而《漢書王莽傳》中同樣記載了王莽長孫王宗因謀圖篡位敗露后,被王莽下令:“宗本名會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復(fù)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賜謚為功崇繆伯,以諸伯之禮葬于故同谷城郡”的懲罰性記載。兩相結(jié)合,,可以看出在當(dāng)時,,雙字名是被歧視甚至是作為一種被懲罰方式的。
《漢書匈奴傳》更是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的記載,。從晉代起單、雙名開始不受限制,,但實際上仍以單名為主,,《晉書》中共有60人為復(fù)名,據(jù)《晉書》本傳及年譜類工具書載,,生于西晉或更早僅有13人,。
“之”字在魏晉時期代表“高大上”的太極陰陽
正如前文提到的,王羲之家愛用“之”字實際上代表的是宗教,、信仰的符號,,并非正真意義上的雙字復(fù)名,。
而自宋代起復(fù)名所占數(shù)量比例更有了極大地提升,,如《宋書》所記的245個人名中,復(fù)名人物達(dá)到了137人,,占到了總數(shù)的55.9%,這是《后漢書》《三國志》《晉書》記載的時代以來,,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僅就《晉書》而言,與其最近的《宋書》的復(fù)名人數(shù)也是前者的一倍有余,。
而瑞典著名漢學(xué)家高本漢將漢語分為了太古,、上古、中古,、近古、老官話五個階段,。而王云路和方新宇老師的說法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演變恰恰是在漢朝,。
取名應(yīng)當(dāng)越來越自由才對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起名是并不自由,非常講究“避諱”二字,。例如取名時對當(dāng)朝天子及其祖先名字的避諱,。其起因是天子為維護(hù)其君權(quán)的至高無上,而對其名及祖先的名字的神圣化、專有化,,禁止臣民妄加稱呼和談?wù)?。如秦始皇名政,因此秦改歷法中的“正月”為“端月”,。漢武帝名徹,,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把“蒯徹”改為“蒯通”,東漢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忌諱,,秀才乃稱“茂才”,。到了今天這已經(jīng)不可想象了,。
百家姓萬人名
而時至今日我們應(yīng)當(dāng)將目光向前看,,雖然在一些人眼中,父母按照網(wǎng)絡(luò)小說和影視劇起名是對先祖文明的不尊重,。但是事實上漢語的發(fā)展應(yīng)當(dāng)是后人來譜寫的,,就像上古之人視之為罪的單名在中古已經(jīng)不是事了,而漢語的發(fā)展應(yīng)當(dāng)是由未來的人決定的才對,。
責(zé)編:馬鐘鸰 PN018
鳳凰歷史精品欄目
用歷史照亮現(xiàn)實
微信掃一掃
2017-01-12 14:100
2017-01-10 16:270
2017-01-05 12:150
2017-01-04 11:430
2017-01-03 10:250
2018-05-01 15:180
2018-04-01 12:360
2018-03-11 17:100
2018-03-04 20:320
2018-02-11 14:46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