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16:18:18 鳳凰歷史 殷夫
本月10日,,四川綿竹九龍鎮(zhèn)九龍寺突發(fā)火災,,寺內一座高達80余米的十六級佛塔--毗盧塔慘遭焚毀。由于塔身為全木結構,,系采用傳統(tǒng)建筑工藝建造而成,,是故燃燒效果遠較一般火災“壯觀”,,如照天明燭一般,場面攝人心魄,。
【九龍寺火災現(xiàn)場】
稍后,,各大媒體在報道此一事件時,紛紛用了“亞洲最高木塔”的字眼,,這種說法準確么,?
世界現(xiàn)存最高的全木結構古塔,為始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宮寺釋迦塔,,即俗稱的應縣木塔,,全高67.31米。論高度而言,,它確實不如四川的這座落成僅8年的毗盧塔,。不過,,若考諸歷史,該塔遠遠算不上是最高木塔:建成于公元519年的北魏洛陽永寧寺塔,,九級木架,,至于塔高則有多種說法,從270多米至136.71米不等,,但即使取最保守的估計,,也遠遠超過了應縣木塔和毗盧塔。
可惜的是,,北魏永寧寺塔的命運卻與近期出名的后輩出奇得相似:存世僅短短16年,,就在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被火焚毀。
永寧寺塔到底有多高,?
在北魏著名史學著作《洛陽伽藍記》的開篇第一章,,作者就提到了永寧寺:
“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宮前間閡門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在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永寧寺在洛陽上千座寺院中,,牢牢占據(jù)著占據(jù)首席的位置,。這不但因為它是靈太后敕建的皇家寺院,還由于永寧寺塔的驚人尺度和巨大體量,,使它成為北魏洛陽最為突出的城市景觀,,給當時的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當時掌握北魏實權的靈太后胡氏為建造此塔,,可謂傾盡全國之力,。
說永寧塔離洛陽100里就能看到,未免夸張,,那么該塔到底有多高呢,?
北魏人所著的兩部著作《水經(jīng)注》、《洛陽伽藍記》對永寧寺塔都有較為細致詳實的描述,,但對塔的高度卻說法不一,。根據(jù)《洛陽伽藍記》的說法,“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去地1000尺”。北魏前尺=27.285厘米,,一千魏尺折合公制為272.85米,,達到了現(xiàn)代超高層建筑的高度,運用當時的工程技術和土,、木等簡單建筑材料,,顯然不可能達到。
更加可信的數(shù)字來自《水經(jīng)注》,,其《谷水》卷記載,,永寧塔“自金露盤下至地四十九丈”,不但數(shù)字具體,,對于高度的上下起止也交代的相當清楚,,想來這一數(shù)字可能是經(jīng)過了實地丈量,。另外,,《水經(jīng)注》記載的塔地基寬度為十四丈,合今38.2米,,這與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測量的38.2米高度吻合,,也從側面印證了《水經(jīng)注》記載的可信度。這一高度,,在《魏書·釋老志》也有旁證,;“洛陽永寧寺佛圖九層,高四十余丈”,。
【永寧塔復原圖】
《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衒之曾親自登臨永寧塔,,為何會得出“九十丈”的離譜數(shù)字,可能與他對建筑尺度的錯誤估計有關,。永寧塔第一層的高度確實差不多是十丈,,往上則逐層收縮,這一點為楊所忽略,,簡單化得將九層估計為九十丈,。
雖然沒有272米的摩天大樓高度,但四十九丈合今133.7米,,另加塔剎五丈,,則永寧寺塔的總高也達到了遼代應縣木塔的2.2倍,這在當時顯然是一個驚人的高度,,這是如何做到的,?
土木混合定海針
根據(jù)考古發(fā)掘信息顯示,永寧寺塔之所以能有近140米的高度,,兩倍于應縣木塔,,是因為采取了特殊建筑技術,。
在塔的中心位置,造塔者布置了一個五間見方,,邊長各為16.73米的土木混合結構的巨大墩臺,。墩臺逐級收縮,類似于金字塔,,有最為穩(wěn)固的力學結構,。墩臺上的木質構件,與塔身外圍的梁柱構架巧妙結合為有機整體,,從而使整座建筑大大增強了對大風和地震的抗受能力,。
【永寧寺塔平面復原圖,中間即為土木混合墩臺】
這種建筑中心起筑土木混合高臺的技術,,始于西周,,極盛與春秋戰(zhàn)國,永寧寺塔則是這一技術的最后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該塔并非純粹的木結構建筑,應稱其為土木混合結構更為準確,。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高臺結構,,在清代永寧寺塔曾被誤定為陵冢。
按照《水經(jīng)注》的說法,,永興寺塔是以代都(今山西大同)的七級浮屠為藍本,,又加高加大而擴建為九級。塔的基本造型模仿自印度,、犍陀羅的塔殿,,無論是建筑外立面,還是細部裝飾結構,,都帶有濃重的域外特點,,與中國后世的“樓閣式木塔”迥然不同。
【北魏九層石塔,,永寧寺塔的外立面形態(tài)推測與此類似】
焚毀:木結構建筑的宿命
公元528年,,永寧寺塔的贊助人靈太后胡氏在河陰之變中,被爾朱榮扔進黃河中溺斃,。6年之后的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一代巨塔也走向了末日。
永熙三年二月,,木塔突然遭雷火直接命中,,大火首先從第八層燒起,并很快擴散開來。當時在位的北魏孝武帝發(fā)現(xiàn)火情后,,排遣南陽王元寶炬,、錄尚書事長孫稚率領一千名羽林軍試圖救火。由于登塔木梯的寬度僅一米多,,士兵只能提木桶,,蟻附而上救火,自然于事無補,。很快木塔便宣告不治,,1000多士兵不得不放棄救火,“莫不悲惜,,垂淚而去”,。
【永寧寺塔剖視復原圖】
當時,洛陽全城僧俗百姓紛紛自發(fā)前往現(xiàn)場參觀,,悲痛惋惜之情彌漫在整個首都,,甚至有三位僧人當即想不開,跳入火中自焚殉死,。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大火三月不滅,一年后尤有煙氣,。寶塔焚毀半年后,,北魏王朝也很快名存實亡,,分裂為東魏,、西魏,孝武帝本人則橫死于宇文泰之手,。
其實,,由于中國古代高等級建筑普遍采用木結構的特點,再加上古代防雷避火技術原始而幼稚,,這就注定了大量建成時無比壯麗的殿堂樓閣,,在歲月過往中難逃焚毀的厄運,如著名的紫禁城太和殿,,歷史上幾興幾毀,,都與火災有關。
【永寧寺塔遺址】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還叫奉天殿。結果,,大殿建成僅一年不到,,就遭雷火擊中,連同三大殿一起被燒個精光。正統(tǒng)元年(公元1436年)重建后,,又于嘉靖三十六年再次遭雷擊焚毀,。
此后的太和殿仍然屢建屢燒,直到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重建,,才最終留存了下來,,但規(guī)模已比初建時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從明初始建到最后一次重建,,太和殿一共被燒了四次,。
由于皇家殿堂的優(yōu)越地位,太和殿得以不斷災后重生,,一般的建筑則遠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一把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為的意外之火,就能讓一切徹底消失,,仿佛它從未出現(xiàn)在世間,。
責編:馬鐘鸰 PN018
鳳凰歷史精品欄目
用歷史照亮現(xiàn)實
微信掃一掃
2017-12-19 15:43:440
2017-12-15 11:15:430
2017-12-13 15:44:450
2017-12-08 19:23:220
2017-12-08 09:53:460
2018-05-01 15:180
2018-04-01 12:360
2018-03-11 17:100
2018-03-04 20:320
2018-02-11 14:46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